新课程改革需要扬弃哪些东西

发表时间:2020-06-17 00:00

曾经,许许多多的论者,都在传达一个声音,都在指责我们传统教育的种种弊端,甚至说道“误尽天下苍生”。还有一些论者,在传达另外一种声音:学习国外教育经验,改变我们自己。面对形形色色貌似正确的假、伪、错的“新课程理念”,我们必须依靠科学的理论、采取积极扬弃的态度促进新课程健康开展。我们认为,坚持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学说,吸收其他如建构主义、多元智能理论等思想的优秀成果,做到积极扬弃,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背离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学说,会给我们的教育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历史已经证明这一点。

学生必须全面发展

就基础教育而言,立足于学生发展,促进学生个体的完善,其理论基础就是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学说。离开这一点,任何理论都是虚幻的,都是脱离实际的,都是研究者的自娱自乐,没有任何实践价值。

立足于人的发展,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实践中就是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应不仅重视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更要重视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里知识、技能、创新精神、实践能力都是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不能因为重视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忽视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更不能因重视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而忽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知识、技能、创新、实践都重要,都是全面发展的内容,不可偏废任何一方,缺少任何一方都不是全面发展。当然,道德品质、交流合作、个性情感、学生学习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是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

围绕学生全面发展这一点,要赋予“传道、授业、解惑”等内容时代内涵;“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提法是对的,但我们不能理解为传授知识不重要。

教师不能丧失主导作用

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主体参与是当前最响亮的声音,于是课堂上一个接一个的问题被提出;说到让学生思考,课堂便少了教师讲的内容,多了教师在学生中间转来转去的身影;还有,有人说依据学生差异、因材施教是多元智能理论给我们提供的有益启示。

新课程改革条件下,教师角色转变,有些是必要的,甚至是必须的。但教师角色转变和调整必须围绕“全面发展”这一核心。

课堂教学中,教师角色转变这一问题,我们既不能固守传统,也不能排斥传统,更不能让教师主导性丧失,导致学生主体性地位绝对化,以及学生绝对自主。强调发挥学生主体性,并不否认教师对学生发展的重要主导作用。

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统一的关系,统一在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关系下。教师主导作用要通过学生主体性来体现,学生主体性要教师主导作用来完成,教师角色转换是在主导作用下的转换。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有收获。

“满堂灌”忽视了学生主体性,“满堂问”也不能让学生发挥主体性,“满堂转”也不是主导性与主体性的和谐统一。必须在促进学生发展前提下考虑教师角色转变的问题。

另外,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由“教书匠”变“教育家”,能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也有利于学生发展。

貌似利于学生发展或不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师角色转变,要慎重对待、不宜提倡,更不宜实践。要注意围绕学生发展这一点,把不合理、不科学、不适合我们国情、与我们教育的指导思想不相符合的内容摒弃。

学生不能没有接受批评的勇气

现在,大谈赏识,教师一个眼神改变学生学习的故事屡见不鲜;大谈激励,教师一句夸奖的话让学生彻底改变的叙事文章屡现报刊。

对学生要赏识、要激励、要宽容,要坚持正面教育,以表扬鼓励为主,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是有能力的人,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和欣赏,帮助学生树立自尊和自信。这一点已在教育界达成共识,而且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这不意味着排斥和否定必要的批评。用句老话和套话,赏识和批评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把握。

赏识与批评都有时机和度的问题,都有实际效果的问题,更有长期性、艰苦性的问题。成长中的学生不可能没有失误,只有及时指出他们的错误,帮助他们改正,才能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如果学生只能接受赏识的教育,连接受批评的勇气也没有,将来他们又怎样面对复杂的世界和多变的人生?我们只有教育学生直面真实的生活,才能积累他们人生的财富。要注意的是赏识和批评都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评价的实际教育功能,才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电话:0375-3387633              网址:www.pds9z.cn 
地址:河南省平顶山市新华区公园北街南段西西南100米